石篆山石窟位于重庆大足区三驱镇佛惠村,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(公元1082~1096年)开凿而成。大足石刻中的北山、宝顶山、南山、石篆山、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,1999年11月30日,通过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释、道、儒“三教”合一造像区,孔子龛,石篆山第6号,公元1088年(北宋元佑三年)在石窟中罕见。其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、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,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。这在石窟造像中,实属凤毛鳞角。第7号为三身佛龛。第8号为老君龛,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,左右各立7尊真人、法师像。据造像记知,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,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。
第6号孔子及十哲龛(文宣窟).座北向南。高1.94米,宽3.25米,深1.48米。窟内正中坐孔子,左右各刻五像,皆圆领、大油、登靴、执济。其左五像是颜回、问损、冉有、言偃、端木赐;右五像是仲田、冉耕、宰我、冉求、卜商,全窟总称“孔丘十哲”。
龛正壁中坐孔子.买扎束发巾.巾带后飘贴壁,面身向东南.正襟危坐,身着翻边圆领广袖长服。腰柬玉带,左手抚左膝,右手于右膝上持一宝扇置胸前,脚着云头靴,踏于双孔方几上;身高1 40厘米.肩宽48厘米。其头左壁竖刻“至圣文宣王”,字径6厘米。 其左五像是颜回、问损、冉有、言偃、端木赐
右五像是仲田、冉耕、宰我、冉求、卜商
第7号龛为三身佛,主像三身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,座下皆压一蟠龙。毗卢佛居中,头戴高花冠,冠中一金轮,身着对襟宽袖佛袍,双手在胸前结印。卢舍那佛居左,头有高顶螺髻;释迦牟尼佛居右,头有高顶螺髻,身着袈裟,左手抚胸,右手举胸前做说法状。 毗卢遮那佛两侧后,左立阿难,右立迦叶,比丘打扮。阿难双手供揖,迦叶于胸前捧经书。卢舍那佛和释迦佛两侧后,各立一比丘弟子,双手于胸前供揖;右立一香花菩萨,身斜向佛,双手捧鲜花一盘献佛。
龛之左右壁各立三尊比丘,光头.身首相交双层叠领广袖长服.手势不一。
第8号老君龛。平顶.座东北向西 南.高160厘米、宽3379厘米、深1 65厘米。龛底凿一长方坑,开凿于元丰年间,龛中主像为老君。老君头戴莲花束发冠,长须。老君左、右侧,各有七尊真人、大法,并肩而立。各像皆戴莲状束发小冠,着翻领宽袖长袍,腰部有长带垂下,双手于胸前捧笏。老君窟中的老君像,一手持三脚夹武,一手执扇,“字之周之世,道像变为一定,前置三足夹轨,右手扶之,左手持符”是较标准的道教造像。
老君龛外左右各刻一小龛,龛内各刻一护道天神。护道天神头束道髻,胸饰甲胄,身着窄袖服,腰束玉带,双脚着鞋而立。左龛的护道天神,面饰浓须,双手于身前握宝剑。右龛内的护道天神,双手于身前持钺
第9号地藏十王龛。平顶.座北向南.高177厘米、宽334厘米,深180厘米。龛底凿一长方形坑,十大冥王即十大阎王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于唐代渐次形成的中国民俗信仰偶像。此龛开凿于北宋绍圣年间,正中刻地藏菩萨坐像,两侧前排坐十大冥王,左侧由里至外依次是阎罗天子、五官大王、宋帝大王、初江大王、秦广大王,侧立现报司官;右侧由里至外依次是变成大王、泰山大王、平等大王、都市大王、转轮大王、侧立速报司官。十王的后排立男、女侍者,或执戟,或捧文卷,或捧笏。牛头、马面鬼分立两侧。 护法位于地藏龛右侧,鬼卒面貌丑怪,上身赤膊,下围短裙,左手握索,右手持一棍
评论